您當前的位置 :
中國張掖網(wǎng)
>>
印象
>>
文旅
告別2023,2024踏歌而行,奔赴甘肅!
來源:微游甘肅
0
人參與互動
2024年01月08日 11:51
又到辭舊迎新之時
回望一年走過的路
發(fā)現(xiàn)“甘肅”成為記憶的集結(jié)點
那些閃著光的旅行回憶
組成了我們的2023年
告別2023年
讓我們踏歌而行,一路向陽
迎接2024年
看遍隴原的山川湖海
奔赴期待熱愛
譜寫屬于與甘肅的故事“閱”遍甘肅
絲綢之路總長7000多公里
其中甘肅境內(nèi)1600多公里
數(shù)千年來
甘肅就是這條東西方文明交流之路的重要通道
這條重要通道穿越漢唐盛世
漫步宋元明清
見證金戈鐵馬
融匯西漸東傳
最后在流沙墜簡似的歲月里
沉淀了一種豐富的絲綢之路文化
圖源:酒泉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
巍巍祁連、大漠雄關(guān)、駝鈴聲聲、
商賈往來、茶馬古市、店鋪相接、
羊皮筏子……
絲路繁華,驛站功不可沒
圖源:嘉峪關(guān)市文化和旅游局
“游”遍甘肅
在人們的印象中
甘肅是壯美的、蒼涼的
大漠戈壁
實際上
甘肅地處三大高原交匯處
境內(nèi)地形復(fù)雜
山脈縱橫交錯
可以說,除了大海之外
幾乎所有的地質(zhì)地貌
都在甘肅的土地上存在
早在人類文明出現(xiàn)之前
這里曾是一片汪洋
千百年來的自然雕琢
讓她變得獨一無二
擁有除海洋之外的全部地貌
圖源: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網(wǎng)站
張掖七彩丹霞地貌
形態(tài)豐富,色彩斑斕
圖源:酒泉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
鳴沙山月牙泉
以“沙泉共生”聞名于世
在甘肅這片大地上
水也呈現(xiàn)出不同的樣態(tài)
黃河流經(jīng)瑪曲時
繞了一個180度的大轉(zhuǎn)彎
形成了“九曲黃河第一彎”
在海拔3400米的高原上
黃河宛如從天而落的哈達蜿蜒其中
圖源: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網(wǎng)站
永靖黃河三峽
高峽出平湖
形成了黃河上游的自然奇觀
圖源: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
不望祁連山頂雪
錯將甘州認江南
在河西走廊
祁連山脈用終年積雪與充沛降雨
隔斷了沙漠的延伸
養(yǎng)育了一條條河流
滋潤了一片片綠洲
帶給這方土地生機與奇跡
圖源: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網(wǎng)站
白龍江兩岸
山明水秀、綠意盎然
被稱為“隴上江南”
是甘肅境內(nèi)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(qū)
圖源:酒泉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
在這里
歷史遺跡與自然奇觀
有機融合在一起
展現(xiàn)著中華大地的深邃與華彩
“吃”遍甘肅
“師傅,下個二細,
辣子、蒜苗子多些”
這一聲招呼道出了蘭州人的最愛
蘭州牛肉面歷經(jīng)百年
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
最為人津津樂道
圖源:甘肅農(nóng)民報
一碗面里,也充分體現(xiàn)了
自古以來各民族的勞動成果
漢族農(nóng)民耕種小麥
制成勁道的面條
藏族牧民生產(chǎn)的牦牛肉
切成軟糯的肉片
蒙古族駝工從阿拉善的鹽池
運來蒙鹽提鮮
胡椒、茴香、姜、花椒等配料
源自行走在絲路上的西域商人
圖源:甘肅農(nóng)民報
羊肉是甘肅美食的另一個主角
這里的羊肉做法花樣繁多
手抓、冰抓、黃燜、開鍋
肉蘸著椒鹽,再就上新剝的蒜瓣兒
細嫩綿軟,清香可口
堪稱是肉中極品
圖源: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
武威“三套車”
一大碗涼州餳面
配一盤經(jīng)特殊烹調(diào)工藝制成的鹵肉
再喝一杯色澤濃艷的冰糖紅棗茯茶
少一樣便不完美
圖源:甘肅農(nóng)民報
地處西北
性情就講一個“真”字
天生一股豪邁的精氣神
這里的人不扭捏作態(tài)
自有渾然天成的樸實
這里的人古道熱腸
自有千金一諾的厚重
圖源:甘肅農(nóng)民報
來甘肅吧
邂逅一場無肉不歡的美食之旅
知心話隨著夜色傾吐出來
疲勞不知不覺漸漸散盡
體驗最酣暢淋漓的美好
甘肅四季風(fēng)光變幻,
姿態(tài)各異,
時刻充滿讓人迷戀的美妙之處!
甘肅,
值得一來再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