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的位置 :
中國張掖網(wǎng)
>>
2019專題改版
>>
2019年專題簽發(fā)欄
>>
文明辦
>>
用“孝”書寫“愛”的幸福篇章 ——第二屆甘肅省文明家庭甘州區(qū)三閘鎮(zhèn)袁洪波家庭
來源:中國張掖網(wǎng)
2021年11月21日 20:56
中國張掖網(wǎng)訊 孝是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所提倡的行為,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在甘州區(qū)三閘鎮(zhèn)庚名村,憨厚樸實的袁洪波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踐行著“孝”的真諦,書寫著“愛”的幸福篇章。
袁洪波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(nóng)民,1967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經(jīng)50歲了,家里收入主要依靠30畝地的制種玉米(承包他人土地15畝)。雖然只是初中文化程度,但他非常關(guān)心村社集體事務,熱心公益事業(yè),作為社長,他將社里的事務打理的井井有條;他積極向黨組織靠攏,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,現(xiàn)為庚名村第三黨小組黨小組長;作為住戶推舉的庚名村住宅小區(qū)管理員,他將小區(qū)各項日常事項精心處理,努力為小區(qū)住戶提供便捷、舒適、優(yōu)質(zhì)的服務,得到了小區(qū)住戶的一致好評和認同。
50年前,庚名村無兒無女的袁棟林夫婦從靖安鄉(xiāng)領養(yǎng)了一個孩子,他就是袁洪波。養(yǎng)父母的疼愛使他享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快樂,為此,他對領養(yǎng)他的二位老人心懷感恩,心存感激,下定決心要將他們當作親身父母來對待,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二位老人過上幸福的好生活。在養(yǎng)父母的精心呵護下,他長大成人,上了學、識了字,學到了很多知識,為此,他十分感激父母給他提供了這樣好的機會。中學畢業(yè)后,袁洪波再沒有繼續(xù)上學,考慮到父母身體不好,家里種得地又多,忙不過來,他便決定在家?guī)椭改?,種好糧食,做好家務,照顧好父母。在父母的操持下,24歲那一年,袁洪波與善良淳樸的農(nóng)村姑娘張麗喜結(jié)良緣,一年后,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,5年后他的小女兒也出生了,一家人過著溫馨、和睦的生活。如今,大女兒已經(jīng)出嫁,小女兒也在外打工。
盡管不是親生父母,但在袁洪波眼里,袁棟林夫婦卻勝過他的親生父母。他在做好家里農(nóng)活的同時,閑暇之余還經(jīng)常跟著別人外出打零工,多掙錢給二位老人改善生活。他經(jīng)常這樣說:“我這身體結(jié)實著呢,自己苦點累點沒啥,只要能給二位老人多多改善生活,讓二位老人心里高興,我做得這些都值了?!辈粌H自己這樣做,成家后,袁洪波也經(jīng)常跟妻子商量,做妻子和女兒工作,讓她們多照顧兩位老人,多向老人盡孝道,讓老人安享晚年。在他的感召下,妻子和女兒對兩位老人也是照顧有加,幫老人洗衣服、搞衛(wèi)生,和老人聊天、談心。夫妻兩人把父母的飲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條:早晨,會陪同養(yǎng)父母一起遛彎;中午,妻子會給雙親做一手可口的飯菜;傍晚,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笑談村里的新奇事。兩位老人心里高興,逢人都說養(yǎng)了個好兒子,美滋滋的樂開了花。村里人也都把袁洪波所做的一切看在心里,他的孝心也感染了周圍的鄰里,特別是一些老年人,都夸袁洪波是個好孩子,羨慕袁棟林夫婦“撿”了個好兒子。在袁洪波的精心照顧下,二位老人的生活總是充滿著歡聲笑語,洋溢著快樂的氣息。但天公不作美,1995年春,54歲的養(yǎng)母突發(fā)腦溢血去世,讓這個家少了不少歡聲笑語。
袁洪波家里有一個奶奶,還有三個叔叔,大叔袁希林、二叔張紅星(很小的時候領養(yǎng)給本村十二社張家,后因為生活困難又回到袁家)、三叔袁培林。奶奶年老體弱,三個叔叔一直都沒有成家,多年來始終一個人過日子。作為一平輩里老大的父親行動不便,不能經(jīng)常過去看看自己的兄弟,聊聊天。袁洪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他經(jīng)常替父親關(guān)照奶奶和三個叔叔的生活,平時到家里去的時候看看家里缺點啥,都會及時給老人們買回來,逢年過節(jié)等重要日子,他都會去看望幾位老人,給老人送去牛奶、面粉、大米,放下50元、100元的零花錢供老人日常開銷,讓老人生活不至于沒有著落,直到奶奶和大叔、三叔入土為安。二叔張洪星一直患有關(guān)節(jié)炎和嚴重的帶狀皰疹,常年需要住院治療,屬分散五保供養(yǎng)對象。在當初從張家回來的時候,二叔沒有地方可以住,也沒能力重修一院住房,他和父母及妻子商量,在新修居民點時給二叔也修了2間房,把二叔接到了一個院子里。“大家住一個院,父母也有人陪著說說話,也相互多個照應,氣氛多好啊?!边@是他當時給父母和妻子做工作時說的話。
在飲食方面,父親和叔叔都有自己的喜好,考慮到2位長輩的實際情況,他總是想方設法滿足2位長輩的要求,做臊子面,盡量讓媳婦把面煮爛一點;家里要吃鹵肉,他也不會忘要給老人買點稍肥、稍爛一點的。逢年過節(jié),總會給2位老人添置新衣,改善伙食。兩位老人怕冷,他們夫妻每年冬天都會早早的為他們生好火炕、做好御寒的棉衣。2013年春天,77歲高齡的父親因心臟病再次住進了醫(yī)院,但由于病情嚴重,大小醫(yī)院都不愿接受,無奈之下,他只能在醫(yī)院讓大夫開了針和藥,說服村衛(wèi)生室的張大夫每天給老人在家里輸液。雖然花了很多錢,但病情始終不見好轉(zhuǎn),不到一個月,老人就走了。而他和妻子在病床前通宵達旦的服侍老人,也消瘦了許多。鄰居說,袁洪波的父親活了77歲,這多虧了他們兩口子的精心伺候。這孩子特孝順,親生兒子也不過如此啊!此后,他把對父母的關(guān)心都給了他的二叔,照顧其二叔的生活,從沒有嫌棄過他。老人脾氣很倔,有時也會與我們兩人頂幾句嘴,但他們夫妻倆不氣不惱,堅持為老人洗衣、做飯、洗澡、換衣、拆洗被褥,一如既往的照顧到現(xiàn)在。
袁洪波,用自己的孝心和真情,先后送走了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(guān)系的2位老人,他也從20歲出頭的毛頭小伙變成了一個50歲的中年人,額角的皺紋寫滿了人生的滄桑。與6位老人之間相濡以沫、不離不棄的真情感動了許多人,他也成了遠近聞名孝順老人的典范和榜樣?,F(xiàn)在黨的政策越來越好,袁洪波也漸漸富裕了起來,住上了小康住宅樓。他希望周圍的人都能用心去照顧自己的父母、長輩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和身邊的人。